都說山海難過,歧路難平,可有人偏要用青春去跨越山海,掃平坎坷,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夢想之花,一分局欒盧高速公路項目部的蔣喜就是這樣的人。
蔣喜年歲不大,1米6的身高,黝黑的臉龐,但能力巨大。他從2013年進入公司以來,跟著項目從非洲荒原、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一路走到今天的欒盧高速項目。
剛加入到欒盧高速建設中,項目營地建設便成了蔣喜要攻堅克難的首道難題。
難在哪里?蔣喜記憶猶新。
難在營地建設作為項目部的第一個形象工程,時間緊,任務重,施工協調難度大。為趕工期,一百多人在一個院子里同時施工。土方、鋼結構、墻體、室內裝修、水電安裝、綠化等同步進行,大量材料、設備、作業面全靠他一人在協調,每十幾分鐘就得接聽或拔打一個電話來解決問題。
那段時間,他沒日沒夜的撲在工地上,對焊縫一道一道檢測,屋頂面板爬上去一塊一塊的檢查。經常等到所有工人下班后,自己把工地全部檢查一遍才最后一個離開。
在他的努力之下,作業隊伍之間也從摩擦不斷,到相互理解配合,從而達到有序的流水作業。最終,項目營地實現了提前完工,得到了業主方一致的認可和點贊,為項目部樹立起了良好的企業形象。
進入工程建設期,面對山區復雜的地勢,便道施工土石方量大等疑難問題時,蔣喜沒有屈服氣餒,通過積極學習,不斷請教,帶領測繪人員翻山越嶺勘察地形地貌,經常在夜里與技術部的同事加班加點研討施工圖紙。因此,他掌握并繪制出了施工成本節約、地形破壞少的線路。
蔣喜與群眾的溝通、協調能力也比較強,在現場涉及征地、房屋拆遷、三線改遷等問題時,村民對施工抵觸情緒大,蔣喜就主動找村民溝通,挨家挨戶做工作,向村民解釋高速公路修建的重要性和征遷工作流程。并積極為困難村民協調就業問題,對村民做出的承諾一一落實,村民開始信任工地上的這個“小個子”,諸多施工難題也讓他逐個破解。
今年年初疫情突襲,項目進度受到影響。疫情形勢穩定后,蔣喜第一時間和村委溝通,為人員解決入場問題,督促施工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。為趕工期,復工復產后蔣喜連續工作六個月無休假,幾乎天天加班。他不僅放棄了休息的時間,為了能專心工作,為了不讓想家的情緒蔓延,即便在工之余,與千里之外的家人通電話,也是幾句問好后,便匆匆掛斷,繼續忙于工作之中。
蔣喜不僅愛鉆研、有智慧,他還是個硬漢。在呂順隧道施工時曾出現不明深度的礦洞,為了消除施工隱患,他便準備了防護用具和檢測儀器,毫不猶豫的進洞勘查探明情況,為礦洞處理獲得了有效數據。
同事們都說,蔣喜將自己變成了“鐵人”,翻山越嶺,與時間賽跑。如果夜晚對有些人來說是吃夜宵追劇,那么對蔣喜來說夜晚就是另一個白天,他工作起來不分白天黑夜,堅持思考創新,努力突破工程難題,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對事業的追求和熱愛。
工作中的蔣喜(右)
責任編輯:張超